【初心故事】情注象山心为民
来源:       时间:2020-01-02
一键分享:

“归来莫弃青云志,解甲不忘赤子情”,我是一名军转干部,2016年被安置到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法院工作,2018年转隶到都昌县纪委监委工作。带着组织对我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,我来到了江西省都昌县徐埠镇象山村担任第一书记。无论是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兵,还是胸怀公平正义的法官,无论是反腐战场上的纪检尖兵,还是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新兵,由行伍而阡陌,由绿装而农装,不管角色怎么变换,一颗全心为民的初心却始终未曾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初来乍到,人地两生。为准确掌握扶贫第一手资料,驻村的第二天,我便开始走家串户,利用点滴时间,起早贪黑,不到一个月,就走遍了全村52户贫困户,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、致贫原因和生产生活中的困难,摸清弄准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,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,详细记录他们的所思所需所盼,鼓励他们乐观面对生活,积极发展生产。现如今,我对象山村52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早已熟记于心,他们是村民眼里“最困难的人”,也是我心里“最牵挂的人”,急他们之所急,忧他们之所忧,一幅幅脱贫致富的蓝图悄然在我的脑海中有了轮廓。

 群众利益无小事。入驻象山村后,我就一头扎进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里。围绕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我从一件件小事做起,着力为贫困户解决危房改造、慢性病办理、医疗费用报销、残疾人证件办理等实际难题,先后为贫困户落实危房改造2户,办理慢性病卡33张,办理残疾证6份,帮助办理住院费用报销3次,为贫困户争取扶贫政策21次,资金达5万余元。从第一书记经费中拿出5000元帮助贫困户改水改厕,目前象山村已有45户贫困户72人实实地地享受到了帮扶政策。同时,我还充分发挥本人在法律方面的专长,面对婚姻家庭、交通事故赔偿、劳动维权等形形色色的法律诉求,主动为贫困户答疑释惑,无偿提供法律服务。

象山村经济基础薄弱,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96人,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和外出打工,不少贫困户因缺乏资金、技术、门路而陷入贫困。要改变现状,就要发展村集体产业,象山村党支部立足村情,结合地理位置、气候条件、土质特点实情,经村“两委”多次实地考察、反复研究认证,在充分借鉴周边乡镇莲子种植成功经验基础上,在袁多公路两旁种植了百亩白莲子,今年就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.5万元,并带动9户贫困户务工。除此之外,象山村52户贫困户还相继发展起果业种植、茶业种植、水产养殖、药材种植等,走上了产业脱贫的路子。

一名党员一面旗帜,一个支部一座堡垒。村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。刚到村里时,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不经常、抓自身建设主动性不够。为深入推进“党建+扶贫”工作,我从开展好村“两委”班子廉政谈话抓起,坚决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不断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,认真抓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巡察问题和“举一反三”问题整改,专题召开脱贫攻坚见行动暨作风建设组织生活会,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深刻剖析原因,制定整改措施,认真开展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活动,进一步增强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

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还记得,曾经为一位大娘争取到了房屋维修政策,帮助她解决了住房难题,老人一直记在心里。在一次走访交谈中,谈及现在的生活状态,甚是满意:“现在我们家唯一的心愿,就是孙子孙女能健康成长……”。这段扶贫亲身经历,让我深知,扶贫工作不仅要热心和热情,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。当鞋底和泥土贴在一起,再远的路也能走;当真情和汗水渗到一起,再难的事也能办;而我做的仅仅是让党的扶贫政策和贫困户“挨到一起”,让小康生活和群众“挨到一起”。

“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,体察世间冷暖、民众忧乐、现实矛盾,从中找到人生真谛、生命价值、事业方向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,殷殷期望、谆谆嘱托,令我心潮澎湃、热血沸腾,也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追梦圆梦的信心与决心。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,很幸运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,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扶贫小事,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,这便是我对扶贫工作的最好致敬!(县纪委监委干部、县纪委监委驻徐埠镇象山村第一书记  曹洋林)